牙齿缺后可以再长吗?
人们常说:“人老齿落”。其实人的一生中应该有32颗牙齿,可分为乳牙和恒牙两种,从6个月到2岁,是人类乳牙的出齐期。6岁后,乳牙开始脱落,逐渐被恒牙所替代。
有些孩子常问:掉了的乳牙,为什么不会再长出新牙了呢?医学研究证明,人的牙齿数主要是由上皮和 embryonic mesenchyme(外胚层和原始间叶组织)所决定的,这些组织在人体胚胎时期就已经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“牙胚”。乳“牙胚”体积较小,开始发育较早,能向表面的口腔内长出20个乳牙。而恒“牙胚”则发育较晚,它们在对应乳牙的根部下面,随着恒牙的生长,乳牙根萎缩并最后被吸收消失。人们称这类恒牙为替换牙,乳牙的咀嚼功能,主要是为随后的恒牙“定位”。
人类进入35岁后,负责牙齿修复和再生的细胞会逐渐老化、萎缩。如果中年以后出现牙齿松动、脱落,说明人的骨骼系统已经衰老退化,这时不可能再重新长出新牙来了。
不过,人类在进餐时咀嚼食物,可对口腔和颜面以下的颌骨产生机械性刺激。颌骨受到刺激后,能保持继续发育,不至于萎缩,牙齿也就可一直紧固在牙槽骨内而不会松动、脱落。反之,如果少齿或缺齿的人不及时安装义齿,进行辅助性咀嚼刺激,负责修复和再生牙齿的细胞组织则可能加速萎缩、老化,人的颜面部和口唇随之塌陷,显得格外老了许多。因此,人们应精心呵护口腔卫生,使这32颗牙齿更加坚固耐用。